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关振国;王宁;

    中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阶段,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如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综合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构想,分析民主与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乡村产业、生态、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具体内容和策略,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1期 v.27;No.14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教师作用发挥策略研究

    廖利明;李艳萍;

    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育人全过程中,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和人力,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大思政新格局方向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具体科学的指南。当前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总结高校教师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和理论意义,从高校教师的角色分工、理念认识,学校的制度设置三方面着手,分析高校教师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媒介、校园文化入手,构建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27;No.141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辽河文化

  • “辽河文化”命名、研究与传播策略探析

    林雪飞;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竞存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创建代表性地域文化品牌已成为一种潮流。辽宁省也在积极进行独特性的文化建设。相比较而言,“辽河文化”的命名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其内涵也极其丰富,至少可以从古文明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开掘和阐释。目前,关于“辽河文化”的研究已经受到学界一定的关注,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大众认知领域空白较为明显,这就对“辽河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辽宁省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开拓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运用创新的传播策略,提炼特色文化符号系统,组建复合的新媒介体系,举办多样的旨在促进文化传播的活动,发展文旅、特产、艺术等产业,将地域文化内涵深蕴其中,以实现更广阔、更深刻、更有效的“辽河文化”传播效果。

    2025年01期 v.27;No.14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文学人类学视域下辽河文化女神崇拜的生态与文本探索

    金立江;

    辽河文化的研究属于中华文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山川大河孕生文明,滋养不同的文化,国内学界从考古、历史、神话、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界定和延展辽河文化的内涵。红山文化的发现也为辽河文化提供了考古的佐证。神话从史前时代产生,经过口传,形诸于文字,最终到今天主要以文字记录的形态存在,狭义上被归之于文学范畴。辽河文化早期的红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女神崇拜特征。女神崇拜具有生态性,同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神话思维产生的神话叙事经历了史前到现代的演变,在民间文学、民俗等领域得到了发展。满族《天宫大战》神话体现了这样的生态特征,是典型的女神崇拜的文本,具有辽河文化的生态气息。

    2025年01期 v.27;No.141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

  • 农业强国目标下农业生产要素政策供给及路径优化

    余晓洋;仓志家;陈忠明;赵悦;

    农业生产要素科学合理供给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对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字5个维度梳理中国农业生产要素政策的动态变化。挖掘提炼土地质量保护、劳动力转移市民化、延长财政支农辐射半径、藏粮于技、数字赋能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应进一步细化耕地保护措施,夯实农业强国底盘;细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突破农村现存障碍,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新绿色农业技术,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数字化全面发展,探索数字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全面发展。

    2025年01期 v.27;No.141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农户农业保险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万春丽;凡丹阳;谢凤杰;

    有效需求不足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不容忽视的困境。本研究根据辽宁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测算了农户对玉米保险的受偿意愿和支付意愿,运用Tobit模型着重探讨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的差异性,并分析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对玉米保险的受偿意愿均值为425.568元/亩,与亩均生产成本均值相当;以物化成本确定保额的农业保险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受偿意愿。从整体看,农户农业保险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之比的均值为51.003,二者不存在非对称特征。农业收入占比、损失程度和地区风险等级是影响农户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差异的重要因素。对上述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收入效应、损失厌恶效应和交易认知效应是解释农户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差异的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与规模农户相比,小农户的收入效应和损失厌恶效应更明显。对此,提出灵活设定差异化保障水平、合理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强农业保险宣传与监管等对策建议。

    2025年01期 v.27;No.141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李忠壹;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系统观念认识民营经济系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把握其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正确处理民营经济系统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在战略全局中定位民营经济。通过系统构建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增强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推动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等路径,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27;No.14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

  • 传统村落文化研学旅行的教育逻辑、价值意蕴与活动设计

    刘灿姣;沈士明;

    在研学旅行的原则与政策导向下,从传统村落文化元素在符号学视域下的多维度解构出发,把握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脉络和机制,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的主题凝练,形成对传统村落文化系统的认知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村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促进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提升研学者对传统文化理解与地方情感联结,实现地域文化挖掘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双重优化。通过对传统村落中的研学资源划分与分析,提出传统村落研学旅行要保证生态性、实践性、普适性三项原则,并从生态教育、家庭教育、规约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敬畏教育等进行传统村落文化研学旅行主题活动设计。

    2025年01期 v.27;No.14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对农村文化消费的影响——根据CG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东海;韩宝艳;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文化消费,对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水平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的数据,运用OLS和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检验,研究数字技术对农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建设。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农村文化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替换计量模型后发现结果依旧稳健;将社交活动和学习充电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模型中,发现社交活动和学习充电在数字技术与文化消费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应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建设,实施“数字+文化”策略;构建社交平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倡文化人站在数字化前台,助力农村居民学习充电。

    2025年01期 v.27;No.141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探索、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以闽西革命老区L市X镇W村为例

    刘慰;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新时代闽西革命老区L市X镇W村坚持“小切口”带动“大治理”,在乡村治理中引入积分制,依托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通过积分标准的设置、积分评比的流程、积分结果的运用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日常事务管理、人居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培育,以“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能量”。当前乡村治理积分制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制度清晰性和科学性不够、受益群体固化和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积分规则设置不完善和积分收集较困难、执行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社会效果有待加强、配套政策力度欠缺和保障监督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应注重优化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制定标准和实施细则、提升执行人员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效能、扩大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宣传力度和目标群体、改进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工作机制和运行环境。

    2025年01期 v.27;No.141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

  • 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特征、热点与演进——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朱艳;陈方方;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98~2023年高等教育现代化主题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样本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领域研究热度在不断增长,分为起步期、平稳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呈现出以独立研究为主、合作研究为辅的态势,研究队伍之间的深入合作有待加强;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四个议题。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可以从拓展学科深度,提升研究内涵;加强跨区合作,形成研究合力;拓宽研究视角,形成多元化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

    2025年01期 v.27;No.141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路径研究

    赵永吉;丁昱廷;

    良好的农业农村生态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条件。涉农高校大学生是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将传统的环境保护教育上升到道德伦理的层面。然而,当前涉农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分散、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需要破除观念性障碍、纠正认知偏差、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并通过实践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搭建新媒体矩阵等手段丰富教育方式,在涉农高校与政府、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下培育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

    2025年01期 v.27;No.141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高等农林院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袁野;邱泽慧;

    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校史文化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具有显著的育人功效。高等农林院校应整合高等农林院校校史文化育人资源,创新高等农林院校校史文化育人形式,拓宽高等农林院校校史文化展示传播途径,形成高等农林院校校史文化育人合力,确保校史文化育人取得实效。

    2025年01期 v.27;No.141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河文化”专栏约稿启事

    <正>辽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辽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辽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发掘辽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应有地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辽河文化”专栏,面向全国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主要约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辽河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辽河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辽河文化的内涵、发展规律与历史地位;4.辽河文化特质和地方人文精神,辽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辽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应用性转化;6.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与发展;7.辽河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

    2025年01期 v.27;No.1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等栏目,十分关注社会领域的科研报告,特别欢迎农林学科专家学者等撰写各自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前沿文献综述等,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求论文作者,请使用规范文字,并按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出版格式撰写论文。

    2025年01期 v.27;No.14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