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振;王颖;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契合相通,为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将其融入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涵养创业精神,形成良好的创业道德品质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推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十分必要。目前,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价值引领作用不明显、教师素养能力欠缺,融入过程衔接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推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以师资建设为关键,提高育人质量;以教学为核心,打造育人新模式;以激励评价为保障,保证融入实效。

    2024年06期 v.26;No.140 641-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思政课导向下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张丽莉;杨柳;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大思政”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新方向。阐述了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以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针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剖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度探究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从教学内容、教师培训、教材建设、评价机制、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旨在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以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共筑思政育人的高地。

    2024年06期 v.26;No.140 651-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

  • 数字赋能合肥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郭云;方欣卓;刘小雨;

    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有利于地方政府打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合肥市大力推动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仍需增强、平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数据价值挖掘与应用场景仍需深入探索、高水平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合肥市应通过提升数字化支撑能力,营造优质的数字服务环境;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安全高效要素环境;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拓展营商环境应用场景;聚力构建数字人才生态链,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人才支撑等路径,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2024年06期 v.26;No.140 659-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彭艳斌;王迪;赵伯瑞;翁纪新;李明;

    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伊斯特林悖论”的现象,稳健性检验也证明了此现象;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地区、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论,考虑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得到:聚焦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利用各种扶农助农政策使农村居民切实享受经济发展红利,提高经济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农村居民共同富裕;关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非正式制度等因素在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精神富裕等研究启示。

    2024年06期 v.26;No.140 670-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上市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测试研究

    王美;宁雪;宋霞;牟海静;

    农业上市企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之一。为保证农业上市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一个准确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非常重要。以2013~2022年A股37家农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的综合准确率为80.16%,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通过指标分析认为盈利风险中的总资产净利率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运用模型对D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判断。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产运用效率;加强负债结构管理,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股权结构,保持适度股权集中度;加强存货管理,减少库存积压;改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强化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2024年06期 v.26;No.140 680-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数字化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驱动机制和深化路径

    石岩;刘佳;季文慧;安志浩;于婷婷;

    农地经营规模偏小始终困扰着中国农业发展。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农业数字化和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现象与趋势,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利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农业数字化对农地经营规模化的促进效应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对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具有促进效应,同时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机制驱动农地规模化经营。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对土地经营规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提出合理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参与度等对策建议。

    2024年06期 v.26;No.140 687-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

  • 文旅融合视域下文化创意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论析

    陈健平;

    和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主要实践取向。深化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文化创意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将有利于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有效保护利用乡村人文和自然资源。通过多案例分析,挖掘以文铸魂、全域美学、社区营造、IP打造等文创多要素赋能和美乡村的价值;探寻创新驱动与项目孵化、引介外源与激活内生,嵌合互益与体验共享等文创多方位赋能方式;提出实施乡村文创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培育乡村“文创+”产业链、开发乡村文创价值引领创新创业空间、拓展乡村文创社会参与平台、构建乡村文创数智化体系等文创多维度赋能路径以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

    2024年06期 v.26;No.140 700-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洋网红”传播中国乡土故事的叙事策略、效果及优化

    赵倚墨;田占伟;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乡土故事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有力途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知中友中的外国友人视角来展示真实的中国乡村形象,可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更为深远和持续的赋能。“洋网红”记录中国乡土故事的原创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了多元符号的互动与赋能、多重叙事的诠释与深描双重文化阐释策略,其主要成效在于:丰富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路径,融通讲好中国乡土故事的互动型话语表达,激活中国乡土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力量。但目前还存在文化解读浮于表象、信息传递存在偏差及内容创作缺乏创新等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强化内容风控、创新传播策略等方式优化“洋网红”传播中国乡土故事的方式,更有效地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2024年06期 v.26;No.140 710-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

  •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导师团队构建机制研究

    潘春玲;董凤丽;张悦;陈迪;景再方;

    文章旨在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和优化研究生导师团队来强化农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基于协同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及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针对沈阳农业大学52个导师团队展开调查,揭示了激励因素、保障因素、创新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关系。研究表明:激励因素、保障因素和创新因素均对合作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保障因素影响最大;激励因素对创新因素具有负向影响,且创新能力在激励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保障因素对创新因素具有正向影响,但创新因素并未在保障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团队的保障因素得分最低,尤其是资金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激励因素得分虽高,但激励方式仍有待优化;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因素中的明显弱项。针对上述发现,提出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提升创新能力等建议,旨在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06期 v.26;No.140 719-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科背景下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孟思达;李天来;许传强;刘兴安;齐明芳;许涛;

    在新农科背景下,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学课程组以精心准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基础,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新理念,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推行大数据下的精准化课程管理,形成信息技术带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合理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多学期实践研究,精心打造农大特色一流课程,对课程教学大纲、线上课程资源、线下课程资源、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建设,详细分析当前课程考试题库、总成绩比例构成、学生对基本内容和重要知识点掌握情况等现状,并就学生是否适应新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工作量、教学模式硬件配套、课堂讨论问题设置、小班授课不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授课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明确课程未来在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模式、与时俱进更新线上教学资源等方面建设计划。

    2024年06期 v.26;No.140 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等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模式探析

    梁朋;白雪;郭玲;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普及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的技能方法,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规划大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树立职业理想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职业规划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资源配备不足,课堂教学缺乏持续性,教学视野较为局限,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感较差的问题。通过分析职业规划大赛的实施情况,提出了构建多元的教学计划,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思路。这些改革思路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胜任力,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40 736-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信息化情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升研究

    胡童;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在重塑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当前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潜在要求以及多元价值观念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得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但因自身观念更新的影响、信息化培训的不到位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大等,导致部分教师在角色定位转变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工作,教师应从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以及加强实践操作四方面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并从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教师信息化管理体系等方面完成教师角色定位升级。

    2024年06期 v.26;No.140 74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孟可心;

    为了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和策略探究的方式,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不匹配、缺乏融合机制和衔接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和缺乏实践与应用环节,通过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包括树立科学的融合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投入、注重学生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增设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等,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能够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2024年06期 v.26;No.140 750-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辨与路径选择

    刘宪敏;李丽锋;于海玲;张阚;

    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新农科”为引领的农业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展,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做好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在当今时代大发展大创新大融合的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方法都无法完全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都不可或缺,农林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双一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层面阐释了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能力、管理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症结,同时从理念认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认证和体制机制创新四个方面给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条件下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应当选取的路径和举措。

    2024年06期 v.26;No.140 757-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路径——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马镝;阚国仕;于晓丹;林英;

    基础生物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及植物生产类等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授课专业范围广,选课人数多。该课程在多数院校均由生物化学教研室统筹管理,因课程内容涉及的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抽象难懂,理论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记忆量大,因而师生普遍反映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保证每年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从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考试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改革途径。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将授课方式从板书教学、板书-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升级到线下板书-多媒体-在线网络开放课程三者相结合教学;通过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宝贵经验、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研究两条途径提升与完善教师队伍自身综合素养;考试方式从传统闭卷笔试升级到计算机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总结出一套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供其他农业院校参考借鉴。

    2024年06期 v.26;No.140 76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