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玲;董凤丽;张悦;陈迪;景再方;
文章旨在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和优化研究生导师团队来强化农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基于协同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及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针对沈阳农业大学52个导师团队展开调查,揭示了激励因素、保障因素、创新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关系。研究表明:激励因素、保障因素和创新因素均对合作动力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保障因素影响最大;激励因素对创新因素具有负向影响,且创新能力在激励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起中介作用,保障因素对创新因素具有正向影响,但创新因素并未在保障因素与合作动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团队的保障因素得分最低,尤其是资金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激励因素得分虽高,但激励方式仍有待优化;而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因素中的明显弱项。针对上述发现,提出优化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提升创新能力等建议,旨在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06期 v.26;No.140 719-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思达;李天来;许传强;刘兴安;齐明芳;许涛;
在新农科背景下,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学课程组以精心准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基础,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新理念,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推行大数据下的精准化课程管理,形成信息技术带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合理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多学期实践研究,精心打造农大特色一流课程,对课程教学大纲、线上课程资源、线下课程资源、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建设,详细分析当前课程考试题库、总成绩比例构成、学生对基本内容和重要知识点掌握情况等现状,并就学生是否适应新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工作量、教学模式硬件配套、课堂讨论问题设置、小班授课不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授课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明确课程未来在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模式、与时俱进更新线上教学资源等方面建设计划。
2024年06期 v.26;No.140 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朋;白雪;郭玲;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普及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的技能方法,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规划大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树立职业理想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职业规划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资源配备不足,课堂教学缺乏持续性,教学视野较为局限,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感较差的问题。通过分析职业规划大赛的实施情况,提出了构建多元的教学计划,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思路。这些改革思路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胜任力,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26;No.140 736-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童;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在重塑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当前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潜在要求以及多元价值观念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得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但因自身观念更新的影响、信息化培训的不到位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大等,导致部分教师在角色定位转变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工作,教师应从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以及加强实践操作四方面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并从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教师信息化管理体系等方面完成教师角色定位升级。
2024年06期 v.26;No.140 74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可心;
为了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和策略探究的方式,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不匹配、缺乏融合机制和衔接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和缺乏实践与应用环节,通过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融合路径,包括树立科学的融合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投入、注重学生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增设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等,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能够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2024年06期 v.26;No.140 750-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宪敏;李丽锋;于海玲;张阚;
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新农科”为引领的农业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展,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做好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在当今时代大发展大创新大融合的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方法都无法完全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都不可或缺,农林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双一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历史和现实层面阐释了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能力、管理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症结,同时从理念认同、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认证和体制机制创新四个方面给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条件下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应当选取的路径和举措。
2024年06期 v.26;No.140 757-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镝;阚国仕;于晓丹;林英;
基础生物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及植物生产类等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授课专业范围广,选课人数多。该课程在多数院校均由生物化学教研室统筹管理,因课程内容涉及的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抽象难懂,理论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记忆量大,因而师生普遍反映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保证每年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从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考试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改革途径。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将授课方式从板书教学、板书-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升级到线下板书-多媒体-在线网络开放课程三者相结合教学;通过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宝贵经验、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研究两条途径提升与完善教师队伍自身综合素养;考试方式从传统闭卷笔试升级到计算机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总结出一套课程建设与改革经验,供其他农业院校参考借鉴。
2024年06期 v.26;No.140 76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