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文明逻辑

    蔡胜;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呈现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华文明的转型及构建何种现代化文明形态,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此不断思考。围绕中国未来新文明的构建,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解决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问题。中国人“现代化”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憧憬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文明新形态。梳理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文明逻辑,可以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关系,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26;No.138 38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信东旭;范守君;

    近年来,智媒技术的变革与更迭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西方错误思潮渗透的隐蔽性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的叠加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经智媒体发酵传播的社会负面舆情影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管理方式的短板弱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对此,高校可以从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牢牢掌握领导权;打破网络意识形态技术加持的壁垒,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应对能力,及时化解负面舆情风险;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相关体制机制,打造协同防控“共同体”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和应对水平。

    2024年04期 v.26;No.138 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全媒体视域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路径探究

    刘彦伯;

    理论传播是理论武装的前提,以有温度的语言和有力度的传播,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主流媒体理应肩负的时代责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创新科技为标志的数智化时代加速到来,与此同时,全媒体发展方兴未艾,面对媒体融合,党的创新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囿于媒介技术与创新管理等不足,面临“把关人”作用削弱,“茧房效应”日益凸显,主流媒体面对多维包夹等困境。对此,借助全媒体优势,探索从协同平台建设、融媒矩阵打造、精准推送等方面优化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路径,为受众提供更全方位的理论供给。

    2024年04期 v.26;No.138 399-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代兴梅;朱伽豪;

    为推动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环境治理、国际交流五个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2012~2021年辽宁省城乡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整体分析和演化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向好,呈先升后降再升的三个阶段,其中人口规模和物质与精神文明具有显著优势,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势头稍弱但潜力强劲,而国际交流略有不足。对此,提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谋划发展方式转型和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38 406-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安徽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

    於冉;储昭君;陈锦涛;张茜;王成;

    研究“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效应是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研究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土地利用转型期间产生生态效应的驱动力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得出3点结论。一是安徽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整体趋于稳定,生活空间逐渐扩张,研究期内面积增加2588.41平方千米,生产、生态空间略有紧缩,面积分别减少2517.77平方千米、73.61平方千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稳定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424下降到0.4396。生态环境质量分布呈阶梯状,整体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略微下降,生态质量指数变化明显地区主要分布于合肥市周边、皖江城市带及淮河沿岸等地。三是各驱动因素中,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加、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对外贸易各指标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提出:关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保护生态空间,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倒逼作用,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26;No.138 416-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国际比较研究

    赵景芬;桑亚玲;

    生物资产作为林业企业的主要资产,其确认、计量、处置以及披露牵动着我国林业资源配置和林业企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的异同,重点分析出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生物资产分类模糊、生物资产计量模式与资产价值不匹配、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细化生物资产分类、完善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完善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强化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建议,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26;No.138 427-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李洋;黄家慧;

    发展数字经济对于稳步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以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将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辟新的路径。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培育造就数字农民、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和美宜居乡村。然而当前,数字经济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还存在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监管治理亟待强化、相关人才供给不足等现实挑战,对此提出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着力缩小数字鸿沟、加强监管治理、强化人才供给等对策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38 43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依据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徐若梅;陈强往;桂成章;

    梳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产生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0~2020年安徽省60个县域的660个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探讨农村空心化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样本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呈不断上升演化特征和缓慢扩大趋势,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有所增加,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农村空心化显著负向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率,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规模效率。但农村空心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适度、合理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等对策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38 44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

  • “留住”乡村:乡村文化记录的实践路径探析——以村史馆为中心的考察

    李红艳;

    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发现: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2024年04期 v.26;No.138 453-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论析——依据贵州省“村BA”的案例观察

    张素罗;吕宗胜;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既是落实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如何实现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核心问题,以贵州省台盘村“村BA”为个案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村BA”留住“村味”、创新发展、主体协同的实践样态,明晰乡土文化+改善环境、乡土文化+产业平台、乡土文化+文明有序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之间的耦合逻辑关系,最后从打造乡土文化竞争力、激活乡土文化再生产能力、激发乡土文化发展动力等方面总结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的经验启示。

    2024年04期 v.26;No.138 462-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

  • 地方农业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依据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

    朱韦明;周密;梁丽;宫丽;王洋;

    在新农科、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拔尖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从现实需求出发,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探索适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对访谈文本及原始案例资料进行系统的三阶段编码分析,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和人工编码两种方式提取概念,归纳初始范畴。其次,在主范畴基础上提炼核心范畴,进一步梳理各个范畴的逻辑关系。最后,经过理论饱和度分析,构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地方农业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农业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培养体系,创新管理体系与组织模式,持续教学研究改革以及完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激励制度。

    2024年04期 v.26;No.138 47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业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范式探索——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崔红光;赵萍;宁晓峰;白雪卫;王铁军;田素博;

    实践创新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明晰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范式,具体包括“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产出为目标”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新体系;融入学分要求的“两创三应用”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师生新关系。通过多年的实施效果良好,为实现农业工程类人才高质量培养奠定基础,为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了有效路径。

    2024年04期 v.26;No.138 48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学习行为分析支持的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

    宋贽;陶桂洪;吕振环;王晗;

    差异化教学尊重学习者个体内在认知逻辑,通过挖掘并诊断学习者的个体潜质和优势,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干预。然而,现有差异化教学存在时效性差、维度单一等问题,停留在浅层次干预阶段。数据驱动的学习行为分析为设计和实施高阶差异化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依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创新班30名注册大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学习日志数据,应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滞后序列分析对在线学习行为特征和个性化干预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观察结果发现,定义的10种学习行为所形成的62个行为序列中,7个行为序列与期末成绩显著相关。以62个行为序列的频数作为分类变量,应用k-means算法将30名大学生样本根据其学习行为模式划分为3种类别。应用滞后序列分析法发现和识别3个类别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混合/无序型,孤立/分解型,整体/规划型,提出差异化干预框架和具体的干预策略。本研究期望构建技术增强的差异化教学模式,为建设和优化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提供新范式。

    2024年04期 v.26;No.138 490-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三课六段”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张国峰;郭浩淼;唐飞;刘治保;高云;樊星雨;

    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学系统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系统,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有不同的影响,教学模式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厘清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内涵,消除教学模式建构中的标新立异、盲目创新等问题,依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教学文化的高度建构适合“教”与“学”双维取向的“三课六段”教学模式,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加以灵活运用,发挥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行为的作用,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

    2024年04期 v.26;No.138 499-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探析

    张元厚;乔维维;

    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在此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向着功能性、创新性、丰富性和过程性方向发展。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更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强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联动,调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以达成与健康中国战略相适应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024年04期 v.26;No.138 506-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99年3月创刊,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学术观点、传播思想文化、发表创新理论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媒体平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扩展版,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

    2024年04期 v.26;No.138 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等栏目,十分关注社会领域的科研报告,特别欢迎农林学科专家学者等撰写各自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前沿文献综述等,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求论文作者,请使用规范文字,并按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出版格式撰写论文。本刊不受理存在以下问题的稿件:(1)主要内容存在科学性、历史性和政治性错误的,违反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的;(2)论文数据违反国家保密有关规定的;(3)论文内容没有创新、重复他人研究,或有抄袭情况的;(4)文字、公式、图表和格式等表达不符合本刊编排规范,缺少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件的;(5)来稿字数少于8000字。

    2024年04期 v.26;No.138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