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文刚;何昌龙;顾涵钰;
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力量,但同时也造成了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露了资本逻辑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体现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远关切。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中国表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中国实践立足全球视野,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2024年03期 v.26;No.137 257-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曹凡;丁俊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取得胜利的先进思想因素提炼并概括而成的一系列精神形态有机构成的系统,是“两个结合”的精神产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过程是一个政党对自己精神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精神要素的自发体现到精神形态的自觉凝练再到精神谱系的自信构建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有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为红色育人提供精神滋养的教育价值、为形象塑造展现大党名片的宣传价值、为团结奋斗筑牢思想基础的凝聚价值、为民族复兴激发精神动力的激励价值。
2024年03期 v.26;No.137 265-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学林;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2024年03期 v.26;No.137 273-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赵野;田爱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质量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加强高校基层党建,以党建工作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是把牢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从高校基层党建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意蕴出发,针对现阶段高校需突破的现实困境,探索出“统领式”“指引式”“交互式”“协作式”融合路径,促进高校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对标新时代新形势要求,打造政治信仰坚定、职业操守纯正、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切实引导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当好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024年03期 v.26;No.137 28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孙淑军;丁淑锋;陈思洁;
作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承载着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时代前行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是时代的先锋,更是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担当者。革命文化是大学生涵养品德的重要内容,继承好、弘扬好革命文化,对大学生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具有增强革命文化认同的属性和功能。利用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是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对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提出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红色旅游策略: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认同氛围,营造高质量的革命文化教育情境,采用多种多样的革命文化呈现形式,各方为大学生红色旅游提供支持。
2024年03期 v.26;No.137 28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窦秀静;单安山;李洋;张楠楠;董娜;
动物营养学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核心课程之一,是现代动物高效生产的理论基础。充分挖掘动物营养学的育人要素,对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个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为指导,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双一流学科畜牧学背景下的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知识点,从作者参加高校青年教师竞赛的感悟和反思入手,对双一流学科建设下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创新设计。从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思政元素的挖掘思维到每一个章节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凝练和传递方法的落实,以及思政建设教学效果的预期成效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通过系统的动物营养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输出方式,达到增强双一流学科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目的。
2024年03期 v.26;No.137 298-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