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新时代家国情怀:传承发展、对青年的教育价值和培育路径

    辛如彬;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新时代对家国情怀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时代家国情怀。新时代家国情怀对青年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能够帮助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激发奋斗精神。培育青年家国情怀要守好学校育人主阵地,在家国文化知识普及中做好青年的价值引导;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家风家教建设中涵养青年道德素质;要增强青年内生动力,在创造美好生活实践中实现立身报国的理想。

    2024年02期 v.26;No.136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企业家精神融入创业基础课程思政实践体系研究

    熊磊;章琦;

    推进创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讲好创业基础课程的应有之义,更是引导大学生“走近创业、认识企业、理解商业、开创事业”必备内容。现有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创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缺乏。由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创业基础课程的育人作用受到了限制。在构建创业基础课程思政“12345”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而从理念融合、知识融合、路径融合三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家精神融入创业基础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实践体系。以期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创业基础课程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借鉴。

    2024年02期 v.26;No.136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杨柳;许晓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外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构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外语语言教学的特点,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从教学内容、教师队伍、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实践,提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路径,使大学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着力构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2024年02期 v.26;No.136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混合教学模式下风景园林制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冮明鸣;金煜;侯阳;李智辉;邓舸;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风景园林制图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了智慧树和BOPPPS混合教学模式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精选制图教学思政案例,优化思政与教学的有机融合,运用BOPPPS模型将制图课堂拆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模块并以此展开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2024年02期 v.26;No.136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

  • 数字素养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影响效应与机制

    刘博;吴东立;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素养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提升数字素养对低收入群体有更高增收效应,有利于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禀赋和地区差异会影响数字素养的作用效果,在低受教育水平群体、年轻群体和东部地区中,数字素养的提升能更显著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提升数字素养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信息的获取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进而促进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缩小。对比,提出继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培训,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4年02期 v.26;No.136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新时代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张晶;

    农民合作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审视和把握新时代农民合作社,实现共同富裕是其根本价值追求,因地制宜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实行民主平等是其内部治理的基本方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其担负的重要使命,增强服务能力是其努力的主要方向。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看,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队伍亟待壮大、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科技支撑有待强化、扶持力度有待增强等。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应从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加大政府扶持监管力度等方面着手。

    2024年02期 v.26;No.136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层善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研究

    刘卫平;郭心悦;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依靠基层善治的“护航”。本研究在阐释基层善治的核心要义及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善治理论和典型案例剖析基层善治在破解乡村产业基础要素供给、技术链接、市场化等方面困境的实践路径。基于此,应通过践行弹性化、精细化和多元化等善治理念,实现基础要素有效保障、关键技术链接与市场化整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迈向更高层次。

    2024年02期 v.26;No.136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2022年文献计量分析

    王立新;潘香岑;于依洋;刘凤侠;

    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2022年共30年发文进行文献计量评价与分析,包括载文量、基金资助文献量、基金资助类别、文献所属栏目、文献所属学科、关键词分布、作者及发文机构分布和2022年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0年时间范围内,《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总文献量为4313篇,其中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和农业基础科学等领域发文量较大,占比分别为16.7%、12.9%、12.0%、11.1%,与沈阳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及发展趋势相符合,同时获基金资助论文占比逐年提高,科研论文学术水平、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随之增加,但作者及发文机构过于单一,距国内高水平期刊仍有差距。对此,提出聚焦热点课题、凸显学术创新、提高影响力指数等对策建议。

    2024年02期 v.26;No.136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

  •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转变的重要价值与实现路径——以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

    胡玲玲;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转变的命题,符合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发展要求。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转变表现在外来式到内生式的转变、农民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短效育人到长效育人的转变,重要价值体现在推进乡村文化自觉自信、激发农民文化主体性、彰显和美乡村时代图景,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文化设施和服务完善、乡村文化人才振兴和乡村文化数字化推动“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转变。

    2024年02期 v.26;No.136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箬岭古道沿线乡村建设研究

    罗连杰;张国芳;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遗产旅游与乡村建设存在深度融合的互动关系。箬岭古道连接黄山市歙县许村镇、黄山区谭家桥镇和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聚集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和资源,可以刺激和带动沿线乡村旅游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以箬岭古道为空间联络基础,分析沿线乡村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古道文化遗产活化不足、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不足、各乡村旅游异质性不强、乡村建设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对此,从重视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农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改善乡村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古道沿线乡村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26;No.136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向

    陈士勇;周政;朱若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价值维度看,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途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仍存在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性有待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有待强化以及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创设符合农民需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观形成;精准施策,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2期 v.26;No.136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变迁视域下农村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山西省X县的实证调查

    薛全忠;梁宇昕;

    为了实现阶层流动的优势竞争地位,农村家长“进城陪读”已成为农村熟人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通过子代教育投入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是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及家庭观念在城镇化与现代性多重合力下催生的时代产物。基于在山西省X县的田野调查发现,城市化携带着现代化因子入侵中国传统的乡村场域,陪读现象的产生受到正式的、制度化的乡村结构变迁影响。其次,宗法制度式微,熟人社会中的“面子竞争”推动了乡村文化变迁,结合中国“下行式”家庭主义思想在教育晋升中的深刻体现,最终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拟态进阶”的教育竞争策略。

    2024年02期 v.26;No.136 21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

  • 高校智慧教育发展价值、问题及策略

    于鑫;付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正在逐步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迈向新的发展方向。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具有学习个性化、信息共享化、服务智能化的特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助力全民终身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当前高校在发展智慧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管理能力薄弱、数据利用率偏低、现实互动不足等问题。对此,推进高校智慧教育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智慧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智慧教育管理效率,并通过嵌入场景化教育、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等方式,发挥智慧教育的创新活力。

    2024年02期 v.26;No.136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慢就业耦合性研究

    董伟英;

    本文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如就业压力过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规划不清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心理干预调整就业心态、依凭职业规划指导调整就业观念、积极实践提升竞争力、根据供求关系调节人才培养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弱化自我妨碍促进就业提出范式逻辑变革。

    2024年02期 v.26;No.136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以学生为中心的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薛莹;刘洪彬;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土地经济学课程,从教学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方法及具体实施策略。具体包括,课前建设课程学习平台、重视课前预习内容设计、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课上应遵循“简约化、实际化、开放性”原则的教学设计,总结了“启发式、走动式、互补法”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后利用线上平台答疑解惑、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教学测试,组织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土地经济学的改革和实践,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以期培养土地资源管理复合型一流人才。

    2024年02期 v.26;No.136 23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农林院校线性代数课程小班授课模式改革与研究

    王晗;张阚;宋贽;

    线性代数是农林院校中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但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该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线性代数课程大班授课模式下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了小班授课模式的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方式上灵活采用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竞答比赛、引导总结等多种教学形式,课程考核增加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应用知识,实现“通专融合”;结合网络课程平台与智慧化教学手段,加强信息化教育。实践表明,线性代数课程的小班授课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综合能力,推进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也是学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另外,基于线性代数课程的小班授课模式也为其他通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选择。

    2024年02期 v.26;No.136 248-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99年3月创刊,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学术观点、传播思想文化、发表创新理论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媒体平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扩展版,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WIC)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统计刊源。

    2024年02期 v.26;No.136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等栏目,十分关注社会领域的科研报告,特别欢迎农林学科专家学者等撰写各自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前沿文献综述等,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求论文作者,请使用规范文字,并按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出版格式撰写论文。本刊不受理存在以下问题的稿件:(1)主要内容存在科学性、历史性和政治性错误的,违反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的;(2)论文数据违反国家保密有关规定的;(3)论文内容没有创新、重复他人研究,或有抄袭情况的;(4)文字、公式、图表和格式等表达不符合本刊编排规范,缺少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件的;(5)来稿字数少于8000字。

    2024年02期 v.26;No.136 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