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栏目

  •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三维审视

    张宏伟;程果;

    家国情怀是一种家国同构、爱家爱国的深厚情愫,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项全新的时代课题,既可以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寻找其理论根基,又可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探求其现实依据。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多方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才能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继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2023年02期 v.25;No.130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9 ]
  •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

    张庆伟;崔美杰;

    历史主动精神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接续奋斗史存在“强链接”的具象精神表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方位和育人作用,可遵循“逻辑起点—逻辑切入—逻辑展开—逻辑旨归”的逻辑理路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历史主动精神基本内涵的学理解读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起点;目标之维、功能之维、实质之维的强耦合性和高度契合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切入;涵养、传承、融入的精神价值审思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展开;用好思政课“主渠道”、铸牢网络教学“新场域”、站稳实践教学“重阵地”的实践方略指向理路探究的逻辑旨归。

    2023年02期 v.25;No.130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赵苗苗;

    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构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能弥补传统思政育人的不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益于大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成才。目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主要存在制度不完善、理念较落后、内容缺乏创新、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和队伍不够专业等问题。对此,高校需要从健全制度、转变理念、更新内容、优化平台和建设专业团队等方面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新格局,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2期 v.25;No.130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 ]
  • 新时代涉农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研究——以N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张仙;辛舒欣;秦燚菡;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创新,研究其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N农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五个层面,选定15个二级指标,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及分析。研究发现,N农业大学的课程思政有效性处于一般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方面,参与感、职业道德素养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方面,思政元素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方式单一;学校方面,在构建严谨的课程思政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出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思想建设主体性及大学生参与感、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构建教学监督体系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 ]
  • 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问题与路径

    梁国利;杨哲;

    传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面临重重困境。根据社会工作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理念、方法和功能方面的共通性,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存在的政策理解不透彻、教育规划不合理、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社会工作视角着力进行突破,学校层面应健全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强化服务意识,教师层面应厘清课程与思政关系、强化教育责任、优化考核标准,研究生层面应结合个案、小组与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社会实践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023年02期 v.25;No.130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对研究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禹霓;

    研究生外语教育在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外语语言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同时,应将强化价值引领为着力点,全面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文化自信。研究生外语课程有着文化自信培育的先天优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优化外语课程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培育质量成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此,紧跟“新文科、大外语”的学科建设,积极实施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紧紧围绕教学创新、价值引领的基本原则和文化自信培育的终极目标,通过打造外语教师文化育人团队、挖掘教材文化育人内涵、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完善文化育人考评机制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等路径推进高校外语教学中研究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023年02期 v.25;No.130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 ]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思政建设

    李玉敏;王二威;

    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包括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构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体系结构和实施方案,并分析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IT项目五阶段为载体,构建从项目起点到终点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系,提出依据设计思维模型的项目制融入方式,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期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路径。

    2023年02期 v.25;No.130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栏目

  • 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及动态演进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

    孙淑军;陈思洁;丁淑锋;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在界定老龄事业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份相关数据,构建了包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四大子系统在内的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0~2020年相应省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分析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整体状况、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过程。发现样本省份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仍存在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提出系统谋划老龄事业、协同推进区域老龄事业和协调发展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等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子女数量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影响研究——基于辽宁省实地调研数据

    杨欣;石毅;张丽娜;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是农村父母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家庭关系与农村代际经济支持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辽宁省实地调研获取的有效数据,描述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获取的现实状况,运用交叉分析和有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数量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对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具有显著影响,是否与父母同住及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也具有显著影响。提出落实生育政策,创新养老模式;弘扬优良传统,重视养老问题;繁荣老年文化,实现互利共赢;加强政策扶持,健全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秦亚冰;袁凯;

    城乡融合发展对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表现为乡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逐步提升、乡村物质与文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和城乡融合统筹支持力量逐渐加强等;但在城乡融合理念、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性、科学规划落实、公共资源配置和乡村人员参与度等方面仍有强化和提升空间。对此,应通过坚持城乡等值原则,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推动生产要素流动,为城乡融合注入全新活力;重视发展规划设计,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外动力;均衡公共资源配置,全面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畅通农民参与渠道,构建一体化农业生产体系等策略,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02期 v.25;No.130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

    彭徽;安志浩;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要素、消费需求、产销平衡、环境约束和数字创新等五个层面,构成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的支撑基础。基于生产可持续、需求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构建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评价体系,并测算世界及61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通过指数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总体较强,但数字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有待加强。结合研究结论,基于竞争力指数的五个维度,以钢铁产业为例,提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控制力,完善市场机制并健全市场价格,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刺激钢铁的居民消费,稳住钢铁的投资消费,提升钢铁的生产消费,提振钢铁的出口消费;相关职能部门对产能进行宏观调节,行业协会推行销售预警机制;继续探索减排技术,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废钢资源;整合数字创新要素,推进信息技术创新等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19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物流业集聚对生猪养殖效率的影响研究

    孟枫平;孙东皖;王磊;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物流业集聚促进畜牧业养殖效率提升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2005~2018年我国29个省份的数据对物流业集聚效应与生猪养殖效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可以促进生猪养殖效率提高;可以显著提高小规模生猪养殖和散户生猪养殖效率;对于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的生猪养殖效率有促进效果且结果显著;对于小规模生猪养殖,物流业集聚效应对养殖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用工人数对规模养殖效率的提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出制定助农政策、优化产业部署、实行差异化政策和推动农企合作等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能力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丑述睿;李冬男;马连芳;刘文奎;孟宪军;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之一,在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利益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取得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且科技革新势头较好、产业融合初步体现和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等进展的同时,也面临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有待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仍有拓展空间、资源和地域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结合辽宁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制度保障、发展潜力及可资借鉴的经验,提出立足资源禀赋,统筹优化布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三产融合,协同推进发展;实施数字赋能,推进智能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育才能力;创新金融服务,营造发展生态;强化统筹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促进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研究

    曲亚囡;李营营;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是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到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的进程,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梳理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的义务,并分析中国参与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面:国际层面,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担保国责任制度尚待完善,风险预防原则定义尚未确定,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标准尚未明确;国内层面,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有待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待完善。提出国际方面完善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治理担保国责任制度、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风险预防原则和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国内方面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路径建议。

    2023年02期 v.25;No.130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无居民海岛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对策探析——以辽宁省为例

    姜昳芃;裴文阳;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因其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且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对无居民海岛的治理方针一直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以辽宁省相关实践为例,分析无居民海岛保护行政执法体系架构,以及无居民海岛保护行政执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补充无居民海岛保护行政执法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细化无居民海岛保护行政执法权的权责配置,建立健全无居民海岛保护执法综合协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地方海岛执法信息系统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推进无居民海岛保护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路径。

    2023年02期 v.25;No.130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栏目

  • 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谭月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绿色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智慧的弘扬。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引领创新,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023年02期 v.25;No.130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宋玉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社会公德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农村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有益于维系乡村公共利益。但是,目前农村社会公德建设存在农村社会公德舆论约束作用弱化,农民缺乏维护共同利益的道德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乡村公共生活庸俗化倾向及公共道德认识不够等问题。对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社会公德建设应立足于农村实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民道德内化,制定合乎乡情良俗的村规民约和规章制度,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等促进新时代农村社会公德建设。

    2023年02期 v.25;No.130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新媒体时代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成效、问题与路径——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巫月娥;李春媚;

    新媒体技术使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粉丝量前20的新农人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实时视频作品互动追踪为研究方法,得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类型,包括对乡村仪式、农耕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及乡村传统工艺的转化与创新传播。抖音短视频对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实践的成效包括乡村文化传播主题与内容多元化、构建乡村文化产业新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但是,当前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媒介能力有待提升、传播内容失衡和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对此,通过提高乡村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能力、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要素和打造乡村文创IP,拓展乡村文化转化与创新传播的渠道等路径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2023年02期 v.25;No.130 234-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 ]

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栏目

  •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社团改革思路与成效——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辛彦军;李丛丛;柴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深远影响。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参与程度高、影响辐射面大的大学生组织,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但由于以往教育评价机制的局限,大学生社团长期处于不受重视、自由松散的状态,限制了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和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沈阳农业大学从顶层设计、社团骨干培养、指导教师作用发挥、“第二课堂”统筹和课程项目化建设多个方面积极推进大学生社团改革,在支持、规范社团发展的同时,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植沃土,激发大学生社团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提质减量、思想建设、科研创新、大学生素质拓展和社团活跃度及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02期 v.25;No.130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 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谢立勇;赵洪亮;刘喜波;杜万里;乔延艳;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但在现实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与学术学位趋同或同质的现象。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应用型的高校,培养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性更加重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将会极大提高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作贡献。通过强化科研训练、推进产教融合、优化学位选题和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023年02期 v.25;No.130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 ]
  •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杨萍;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与难点,高校本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及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前模式设置、课堂教学策略、课后拓展及反馈、加入沉浸式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提出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结合沈阳农业大学的具体情况,探讨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新型教学模式,阐述课内和课外实验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得到同行和大学生的好评,对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借鉴作用。

    2023年02期 v.25;No.130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