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派文化诗学的特征及其学科意义
余艳;
摘要(Abstract):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文艺学新论,从解析作品的语言出发,揭示作品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张扬新理性精神。中国派文化诗学由于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现实性三大品格而给予当下文艺学学科重建以诸多启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中国派文化诗学;学科意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余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蒋述卓.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J].当代人,1995,(4):61.
- [2]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第三种批评的设想[J].广州文艺,1997,(3):54.
- [3]童庆炳.文化诗学是可能的[J].江海学刊,1999,(5):170.
- [4]童庆炳.文化诗学的学术空间[J].东南学术,1999,(5):8.
- [5]STEPHEN GREENBLATT.Shakespearean,Negotiations[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5.
- [6]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5.
- [7]童庆炳马新国.文化诗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4.
- [8]李青春.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河北学刊,2004,(5):107,109.
-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与新历史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社,1993:80.
- [10]皮埃尔.齐马著.吴岳添译.社会学批评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8.
- [11]刘庆璋.文化诗学学理特色初探[J].文史哲,2001,(3):62.
- [12]田忠辉.理论的三重品格与文艺学的出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9):54.
- [13]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