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Reflec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in China
刘建峰;
摘要(Abstract):
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因素;转移途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刘建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49,252.
- [2]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
- [3]赵敏敏.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25-29.
- [4]李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127-131.
- [5]刘伯文.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32-335.
- [6]李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若干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37-39.
- [7]郑万军.王成兰.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1):52-54.
- [8]孙本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6,(4):45-49.
- [9]邵文革.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策略[J].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12):66-72.
- [10]胡广明.从刘—拉—费模式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1):30-146.
- [11]刘根荣.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7,(2):30-148.